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第九課-Leadership & Co-founder Conflict

如果創業是因為想要追求時間和財富自由

有些人卻為此歷盡滄桑,有些人則窮盡一生


20135月時中國互聯網龍頭阿里巴巴CEO馬雲宣布卸任該職,有感而發提到了:「十年以後成就了阿里巴巴,但這十年來無數的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只是為了一個理想、一個堅持,這麼走了十年。」創業過程就像是一連串由百米短跑組成的馬拉松,每一次的短跑除非你清楚通往終點路徑,否則很容易誤入歧途或是淘汰出局,往往身在局中追求掌握的財富與控制權產生諸多衝突張力,或依賴外部資源(人才、資訊與資金)情況下需要犧牲讓出越來越多的控制權,亦為彼此衝突不斷主因之一。

上半場:創業家的美麗與哀愁

我們邀請到三種產業類型(網創、軟體、能源產業)創業家們分享從學生時期個位數創業伙伴到規模擴增成80人以上的公司步步驚心步步為營過程,其中面對的就業、管理、招聘員工、財務、家庭情感等衝擊與羈絆歷程,該如何讓人生不斷做出合理階段性調整決策及自我療癒孤寂對話過程,同時榮幸的邀請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藍聰金副總經理與普訊創投高誌廷協理與學員們進行綜合座談。

 下半場:哈佛商學院案例: FeedBurner連續創業團隊

則是引用SLP總部提供的哈佛商學院教授Noam Wasserman所撰寫FeedBurner連續創業團隊案例,應用3R-關係(relationships)、角色(roles)、獎勵(rewards)研析首次創業到接近失敗邊緣隨後逐漸修正決策及化解過程中所引發的衝突,到第四次創業時候達到理想的創業結果,過程中所遭遇各層面難題的教訓及經驗,團隊成員在情緒控制與磨合學習,面對該如何與投資人議價、建立和管理董事會控制權.股權回購條款等過程,皆透過四位課堂CEO導讀分析並以最近拒絕Facebook30億美元收購火紅的snapchat分析富者(Rich)vs.王者(King)的糾結選擇。

圖片來源: http://hbr.org/

課程參考書籍: The founder's Dilemmas

The founder's Dilemmas是哈佛商學院最實用的一堂創業課程,Noam Wasserman(同時也是SLP Advisor)花了十年的時間追蹤近萬名的創業家動態追蹤研究並作量化分析,調查收集公司創辦人的薪酬與持股、融資記錄.董事會.創業團隊等面向,涵蓋了3,067家新創企業,9,900創業家及逾1.9萬位經理人的獨特資料庫,是一本教你預見並如何避開創業路上的致命陷阱。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Customer Development 課程後記



本次課程很榮幸邀請到Pinzaan的祐立為大家分享。雖然課程只有三個鐘頭,但卻精心安排了五個活動,十分精彩緊湊!以下非常高興為大家報導本次精彩的課程。

一、Brand Touch Point
祐立首先列舉包含可口可樂、Marlboro等著名品牌的作為案例,說明品牌無形的認知價值,亦即消費者看待企業的感覺或看法。緊接著介紹品牌通路觸點:品牌就像一個承諾,當消費者實際完成了整個品牌體驗過程之後,品牌對消費者的承諾才算是真正兌現。此外,也列舉有些產品的意涵對不同文化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於第一階段說明結束後,學員們分成六組,每位學員分別花三分鐘和同組別的學員介紹自己公司的品牌通路觸點,以及如何建立或改善自己的品牌通路觸點。選擇一組上台進行三分鐘分享,並由祐立提供建議。

二、Customer Segmentation Matrix
祐立講解Customer Segmentation Matrix(包括Product/Service Offering Distribution Channel Customer RelationshipsProfitabilities等)。於說明結束後每位學員透過三分鐘和同組別的學員介紹自己公司的三個定位。並推選出一位上台用一分鐘簡報自己的定位。





三、Acquisition Strategies
祐立舉出許多問題讓學員反思,包含誰是你的第一個客戶、何時何地該展示產品等等,最後並說明四個Acquisition Strategies
於解說結束後請各小組分別一分鐘和同組別的朋友介紹自己公司的取得客戶策略,並由每組推派一位學員分享。





四、ActMan Model
由祐立講解ActMan Model的元素(如Trial, Usage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等)並分享品展所負責的產品的定價經驗,其中最大的啓示是有時候售價並不代表其真正的價格或使用者想付的價格,而是產品背後所代表的價值。
活動為小組分別透過一分鐘和同組別的朋友介紹自己公司的評估取得客戶的策略戰術模型,並由各組投票選出一位上台用一分鐘簡報自己的取得客戶策略。



五、Brainstorming
本分組活動由學員於五分鐘內快速討論出產品的名稱、圖像與標語,並將之繪製或記錄於海報上,並於活動結束後同時高舉海報與全班分享 – 學員們於看到他組之創意皆覺得十分有趣,並發出會心地一笑。本活動讓學員瞭解到在某些情況,這些標語和圖像對消費者所產生的第一印象或價值甚至大於花費心思或預算所寫的文宣廣告。




結語:
本次課程非常感謝祐立從八月份即開始規劃,並事先花非常多時間與本堂Host Amber與執行團隊討論以及排演今日的活動。本篇報導僅能以圖文表達,無法充分傳達課程之精彩與熱烈的程度,唯有現場參與才能親身體會,也歡迎大家密切注意我們其他的課程與活動。

SLP Taipei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Lean Startup Exercise 課程後記


在創業之時,創業家一定都會對其所創事業或產品有著若干基本假設(如: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台灣中年男性,會願意使用本公司推出的APP來閱讀報紙)。這類型的假設的成立與否是創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但創業家卻往往更重視產品的生產(當然也很重要),卻忽略了及早驗證這些基本假設的重要性,以至於將資源投入後才發現市場接受度或其他狀況不如預期,想要修正時卻已為時已晚;因此,Lean Startup Exercise之課程目的,在於讓學員體驗透過「基本假設-->設計驗證-->驗證」的過程,體驗Lean Startup的精神,儘早發現問題並不斷調整,以避免前述知情況發生。
本次課堂CEO由Benjamin擔任,並由八位學員自願擔任本堂課的分組小組長。每位小組長皆必須想出兩個基本假設,並於課前寄給本堂執行團隊負責人Michael周,並由Michael確認假設確實可行並可以被驗證。以下為本次課堂進行方式。
18:30 ~ 18:40 開場白: Michael介紹本日上課流程以及活動進行方式。
18:40 ~ 19:05 課堂CEO Benjamin向大家介紹 Lean Startup 的精神與概念(包含 test fundamental business hypotheses, MVP, Split-test experimentation, etc)以及分享其精彩的個人經驗:團隊開發其產品iCHEF時是如何應用Lean Startup精神。


19:05 ~ 19:25 學員依照課前分組名單分組討論。小組組長分別向其組員簡介所創事業以及TA,通路以及商業模式。於介紹完畢之後,向組員分享兩個fundamental business hypotheses,並由該組從中選擇一個假設並設計出相關問題作為稍後活動的驗證。





19:25 ~ 20:00 資料搜集階段:將學員分為若干群,每群學員皆來自於不組別,因此各組學員可向其他組學員詢問於上一階段所設計出的問題,以待稍後驗證假設。

20:00 ~ 20:45 各組學員整理並討論於上一階段搜集到之資料,並根據資料討論假設是否成立。

20:45 ~ 21:25 小組分享:由八組小組長上台分享。分享內容包含其假設是否成立、以及執行整個活動中所得到的經驗、和這樣的活動對其事業的幫助與影響。

21:25 ~ 21:30 課堂CEO Benjamin進行總結。


許多學員更於課堂後繼續參與討論。相信學員們一定收獲豐富! :)

SLP Taipei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第五課-Customer Development



10/17 ()  Customer Development  邀請到品展設計全球銷售與行銷經理 蘇祐立 先生擔任講師。三小時中,將品牌觸點消費者定位矩陣(STP)」 及「ActMan 模型」三個精簡有效工具,深入簡出帶領各位相學習如何訂定成功Sales &Marketing Strategy課堂中特別安排各組進行一場有趣產品Brain storming10/17請準備好Rock你的左右腦!




一、上半場:品牌觸點、消費者定位矩陣(STP)ActMa模型互評與分享!

 消費者會透過不同的管道來體驗品牌,如通路、品牌形象、產品本身、包裝、價格、媒體行銷、業務人員以及售後服務……等等。不同的媒介,品牌通路觸點帶給消費者不同的品牌體驗。課中我們將學員分為數組,並分享各位fellow在消費者購買前、中、後的品牌觸點規劃,透過觀摩學員個案及講師經驗,學習如何規劃和檢視自己的品牌觸點,提升品牌形象和接觸消費者!

「消費者定位矩陣(STP)」 及「ActMan 模型」探討的是如何定位、贏得客戶策略。課堂中,組中的學員將扮演您的競爭對手,針對您的「消費者定位矩陣」 及「ActMan 模型」提出看法與建議!我們也將從學員中選出數位分享其品牌觸點;並由六組中,選擇一組分享其「消費者定位矩陣 及ActMan 模型。藉由小組間討論、競爭對手扮演、講師與學員間,您會越來越了解如何應用「品牌觸點」、「消費者定位矩陣」 及「ActMan 模型」這三個有效的工具檢視您的新創事業!


二、下半場:定價原則& Brain storming

 課程下半場,將為學員們介紹總部提供的訂價策略,並安排一場有趣產品Brain storming!透過理性分析與直覺式的發想,希望能帶給學員,開發與接觸市場的不同方式!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Business Model Canvas, 你的創業思考萬靈丹?

第四課 -- Deep Dives (Business Model Canvas)


SLP 的第四堂課將介紹 Business Model Canvas - 這是一個被驗證過的,將「事業/商業結構」拆解成九大塊圖說的一種分析方式。

課程簡介

這堂課程(簡稱 Biz Canvas)在總部的設計中,是先選出兩位學員在課前以他們自己的事業為例,試著繪製出每一塊 Biz Canvas 所需要的內容,並且檢視裡頭是否有可以預測出來的問題或優勢,接著在課堂上跟其他 Fellow 介紹自己的 Biz 還有這張圖。

在這課當中,其他的 Fellow 將扮演 Evaluator(評估者)的角色,搭配總部提供的 SLP Evaluation Tool 試著對簡報者的事業來提問,一同和簡報的人深潛到他們提出來的事業核心,找出問題所在。

最後,透過每個案子30分鐘左右的簡報 + 30 分鐘左右的互動討論,在場的 Fellows 和 Mentors 將會不只找出問題,而且直接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或者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資源、人脈等。

這堂課在總部的課程設計中,是希望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方式來互動、討論並且深潛到 Model 的核心,所以 Class Description 裡面除了註明了這堂課需要:

  • 課堂 CEO - 這次是大寶
  • Presenter (Fellow) - 這次是曾推出 Picaca App 的 K 規劃中的新產品「香蕉你的蛋糕」,以及中研院 Philippe Lin 的 iPSeq 基因定序服務
  • Biz Canvas Expert (Fellow) - 這次邀請曾待過臺灣最棒設計顧問公司之一 Pebbo ,同時也是 2014 Fellow 的 Cindy 來協助 
最重要的是,還要準備:
  • Food and Beers 食物跟啤酒!!
希望這門課 Fellow 們是以放鬆的心情來面對這個深潛與互動的過程,並且再把學到的經驗回去套在自己的 Business 上。


一些範例與素材


希很令人開心的是,這本書去年出了中文版獲利世代:自己動手,畫出你的商業模式」讓你可以輕鬆閱讀!(目前誠品跟博客來都79折!)

另外,除了 SLP 總部有提供內部的投影片讓 Fellow 可以更容易了解外,大家也能看這個在 SlideShare 上,由Stanford 商學院教授 Steve Blank 準備的 Slides: http://www.slideshare.net/sblank/sxsw-new-rules-for-the-new-bubble-031211 (內容包含 Lean Startup 與 Biz Canvas- Page47開始)

還不是很清楚嗎?沒關係。在這裡,我們可以透過幾張範例圖片,來了解一個成功的 Business 是如何化簡為這九個格子的:


Apple 的 Business Model Canvas



Nespresso 的 Business Model Canvas

來源: http://businessmodelsinc.wordpress.com/2009/10/29/nespresso-is-still-a-beautiful-model/

最後,附上一張雖然華麗但好像還沒成功的 Biz Canvas

Sellaband 的 Business Model Canvas

來源: http://businessmodelsinc.wordpress.com/2009/08/11/sellaband-business-model-visualized/

個人的一點建議


我個人認為,這個 Biz Canvas 的分析方法,將可以很有效的理性拆解一個事業所需要的各種元素。無論你對你的事業多麼有信心或多麼沒信心,盯著這張表,試著把它填完,你都勢必有所收獲。當初我在結束了 Linkwish 的主要專案之後,有幾個想要繼續執行的計畫,很多在腦海裡頭覺得很棒的事業點子,丟到這個 Canvas 裡面拆解之後,很容易就會發現很多想法或路線,是根本行不通的。

因此,對於一些點子很多無從選擇無從下手的 Fellow,更推薦你做多幾次 Canvas 練習,把一些不同的點子放進去填填看,你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讓你對這些點子們重新評價。


結語


雖然 Business Model Canvas 的作者群聲稱這是一種經過驗證的事業分析方法,但究竟對於這麼多種類的事業,例如數位 APP,學習教育,服飾業,餐飲業 以及生技業等,是不是每一種產業類別都能夠這樣子來分析呢?

又,是不是有一些既有的成功案例在這樣子一張 Canvas 上,其實是(成功 Biz 的要素/條件)填不滿的呢?

這些,都有待我們在學習之路,以及這堂深潛的課程當中,慢慢發掘了。

祝大家學習愉快,創業之路不算太坎坷! (笑)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練習 — 失敗越快,成功越近

第三課 -- Lean Startup


SLP 的第三堂課將應用著名的 "Lean Startup" 理論。在課堂中,除了一開始由 Class CEO 簡介 Lean Startup 的概念以及在他自己團隊的應用之外,並將有團隊活動練習「基本假設-->設計驗證-->驗證」的過程。

Lean Startup 是什麼概念呢?我另外分享了我對《The Lean Startup》本書,以及這整套思維的想法如下:

我們都失敗過


我們都曾失敗過。搶玩具、大隊接力、鋼琴比賽、追女朋友、聯考、買五月天票、公司提案、推銷客戶、買結婚紀念日禮物、解除別人黨職等等。我們都失敗過。
失敗雖然不好過,但「至少我們都學到了經驗,下次會更好」。大部分父母是這樣安慰自己的,而且說得也沒錯。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一書的作者 Eric Ries 也失敗過。他創立的 IMVU (一個主打客製分身(avatar)的社交網路)在寫完30萬行的程式碼,花費團隊大半年努力之後,最終也失敗了。
失敗之後,他一開始也自我安慰:『至少我們學到了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下次創業會更成功。』說得也沒錯。
但跟一般人不同的是,Eric Ries 一轉念,又自問了第二個問題:
『等等,當初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讓我更快的學到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也非常聰明 — 如果結果都一樣,都是學到東西,難道非要寫30萬行程式碼、花費大半年努力嗎?難道沒有更聰明的作法?
點出這個問題非常傑出,顯示了聰明人跟我這種人的思維差距。用流程圖來說,是如果想要 A,卻得到 B;一般人會檢討下次該如何才能得到 A。但聰明的人卻會發現其實 B 才是真正有用的東西,A 根本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上。那麼,當初有沒有更快達到 B 的方式?
用鋼琴比賽來比喻。假設小華參加鋼琴比賽,輸了。一般情況下小華會思考「下一次該如何努力才能贏得鋼琴比賽」。但比較聰明的小陸卻可能發現「我天生缺乏音感,要贏得鋼琴比賽根本是緣木求魚」,但「比賽學習到的台風、冷靜的能力」卻非常有用。那麼有沒有辦法在不需要每天練鋼琴5小時的狀況下,就能獲得台風跟冷靜呢?
換句話說,不但要檢討失敗的原因,還要檢討失敗的效率。既然會失敗,為何沒有快點失敗?一個能不斷縮短練鋼琴時間的小朋友,必定成長得比別人傑出。

失敗為成功之母 


Eric Ries 這個一轉念,開啟了「精實創業」(Lean Startup)這派思維的蓬勃發展。他與他當年的投資人,史丹佛商學院教授 Steve Blank,一步步將這個思維建立起來。這個思維的創新之處在於重新了解「失敗」。
傳統的觀念中,失敗是一種不理想的成果,一種錯誤,一種討厭的東西。但在精實創業中,失敗是一種工具,一種計畫之內的實驗,一種調整的方法。
就像奧運射箭比賽一樣,如果99%的選手只有第三箭才可能命中靶心。傳統觀念會不斷追求「如何在第一發就命中靶心」,但精實創業卻著重在「如何設計前兩箭(最好很快很便宜),確保第三箭一定中靶心」。
應用在商業上最簡單的例子則是所謂的 A/B test。例如 facebook 會同時釋放出 A、B 兩種新的版面,看哪一種的反應佳就沿用,另一種就捨棄。這是一種快速失敗的作法。大陸的樂視電視也將同樣的方式應用在大電視上,不斷推出新的作業系統更新。
這個思想架構衍生出許多專業的方法論。例如建立「最小可行產品」("Minimal Viable Product,MVP"),設定基本假設,快速驗證,「軸轉」(pivot),直到確認產品市場區間之後才開始成長(scale)等。
以一個本地的例子解釋,就好像在台灣開一家茶飲店。一開始先推出一個陽春的茶飲店,然後不停的測試口味、價格、顧客區間、送貨、人資、後勤系統等。萬一不行時趕快轉型(pivot)成雞排店。直到確認一切運作都落在營利目標之內後,才開始快速的到大陸各大城市快速展店。
重點是測試的時候專心測試,展店的時候放膽擴展。最怕是初期就投入千萬資金開旗艦店,才發現根本沒有市場,那就只能安慰自己:『嗯,我真的學到很多了。』

飛機起飛的跑道 


精實創業的觀念特別適合方向未定,需要多方嘗試的東西,也就是新創公司。因此精實創業在矽谷的回響特別大,一方面因為科技業很容易快速推出原型、快速實驗;另一方面因為矽谷的資金擁抱冒險跟嘗試。
創業其實很像飛機起飛,有時候(多半)無法第一次就起飛成功。矽谷的創業家受了精實創業的薰陶,不怕快速的嘗試起飛,不行就再試一次;而矽谷的資金也願意提供比別的機場更長的跑道,讓創業家多次嘗試。兩個因素合併,也難怪矽谷起飛的飛機特別多,甚至是火箭升空
也因此,精實創業認為傳統的商業計劃書(businss plan)不適合新創公司。一旦確認起飛「失敗」,快速換了方向,原本的商業計劃書不就變成一堆白紙?那幹嘛當初要花一堆時間寫?
傳統的商業計劃書是給已經在飛行、投資報酬可預期的公司用的。Steve Blank 說:
『除了 VC 跟前蘇聯,沒人會用五年計劃預知未來。這些計劃一般都是謊言,做這些夢是浪費時間。』
『新創公司不是大公司的縮小版。他們沒有精確的計劃。那些最後成功的人都是經歷過一次次失敗,隨著它不斷從客戶向上學習,適應整合,改進它最初的想法。』
『本質的差別之一是現存公司執行一個商業模式,而新創公司尋求一種商業模式。這個目標是精實創業的核心。』
反過來說,也難怪精實創業的理論在台灣不容易發芽 — 我們太在乎成功、太喜歡正確答案、太討厭失敗了。我們認為鋼琴比賽輸了勉強可以接受,只要小朋友願意臥薪嚐膽,開始每天練習10小時鋼琴的話。

悲慘世界


在小說《孤雛淚》(Les Miserables,亦譯作《悲慘世界》)中,其中一個角色柯賽特(Cosette)特別引人同情。她2歲時被貧窮的母親交給養父母,卻被養父母虐待,要求她很小的時候便要打掃旅館、在工廠工作。雨果的小說很生動的刻劃了工業革命初期兒童的境遇。
圖片來源:wikipedia
 事實上柯賽特的遭遇歷史悠久。人類歷史長期以來,並沒有「兒童」這種觀念,而只是把「兒童」當成「縮小的大人」看待。人類很小就要開始學習耕種、獵食、以及照顧更小的小孩。通常還不到青春期,人類就已經學會了所有的「成人」必備的技能了。這也是為何早期的照片通常會看到兒童穿著縮小版的西裝或工作服。

直到工業革命解放了人類的生產力,「小大人」不再需要承擔大人作的事了,人們才理解到兒童其實是有其特殊性的。我們發現兒童應該多嘗試、學習,其學習能力勝過大人許多。我們更發現用心培養的兒童,特別是天才兒童,其智力與事業發展遠勝過那些從一開始就在「做大人的事」的兒童。
也就是此時出現了「兒童福利保護法」與「童工法」等法律,正式有「兒童需以不同方式對待」的觀念出現。直至今日,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依賴童工的國家,其發展遠不如用心教育兒童的國家。
新創公司就是企業中的兒童。他們潛力大、可能性廣,但如果硬要他們仿效「成人」 – 有明確商業模式的企業 – 那同樣只是揠苗助長,等於把兒童浪費在作童工。兒童應該要被培育去迎向新的世界的挑戰,那些成人已經無力再去學習的領域,而不是重複做成人已經會做的事情。

兒童教育是國家競爭力問題


身為創業者,我自覺並沒有很成功的運用精實創業的觀念。懂跟做到還是有段差距。精實創業要求的快速、實驗、大膽改變的特性,跟律師習慣的精準、完美、「無懈可擊」有很大的衝突。這一點我時常檢討自己,該跳出習慣作法的窠臼。但我十分確定這窠臼來自傳統台灣看待失敗「錯一題打一下」的教育心態。
台灣的成功創業很多不是兒童,而是「複製人」(clone),也就是 spin-off 或是子公司。他們做母公司原本就在作的事情,所以長得跟母公司也蠻像的。這完全沒有不好,只是少了爆發力跟創新而已。
矽谷已經開始著重「兒童教育」,將創業當做一門認真的學問在研究。台灣呢?要企業升級,有比兒童教育更根本、更有效的社會進步方法嗎?

註:本文同步刊登在有物報告,已獲有物報告授權刊登。